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市场评论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中国新型储能撬动万亿市场新蓝海

2025-11-06 18:29:24 来源:计鹏新能源

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在 “双碳” 目标引领下,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5年实现30倍规模跃升。截至2025年4月,全国已建成新型储能装机超8200万千瓦,政策体系、市场机制与标准体系持续完善。作为新能源发展关键支撑,行业正以多元技术路线撬动万亿市场,从中国标杆迈向全球主导,2030年装机目标剑指2.4亿千瓦。

  从中国 向世界

  新型储能撬动万亿市场

  在“2025进博会时间”下,一场推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绿色变革同时开启。

  11月5日,作为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召开,汇聚全球目光。

  记者从论坛获悉,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达1.03亿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超30倍,占全球总装机的比重突破四成,跃居世界第一。

  从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新型储能的多元化之路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中国方案”的加速推广,又将助力全球储能“生态圈”开创怎样的新纪元?

  兼顾中国之需与世界之盼,“东方客厅”里,一场有关新型储能的“沪上之约”正写下新的答案。

中国新型储能拉动万亿产业投资

  新型储能是建成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是推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从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2025年新项目装机不断落地,中国的新型储能发展已经跑出“加速度”。

  “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宏坤表示。

  分省份看,内蒙古、新疆装机规模均超过1000万千瓦,全国居首;分区域看,华北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3118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30.4%;分规模看,单站10万千瓦及以上装机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大型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

  随着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增加,与之同频的是,中国新型储能调度运行水平持续提升,调节作用不断增强。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约770小时,同比增加约120小时,云南、浙江、江苏等多地调用情况良好,新型储能调节作用进一步发挥。

  迎峰度夏期间,伴随7、8两月用电量连续“破万亿”,全国用电负荷屡创新高,新型储能集中参与调用。以国家电网经营区为例,新型储能最大可调电力超6400万千瓦,实时最大放电电力超4400万千瓦,为电力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层面,中国新型储能的创新实践也带动上下游升级迈出坚实步伐。

  截至9月底,各类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绝对主导,装机规模超9800万千瓦,占比96.1%。与2022年相比,EPC平均中标价格下降约40%,电芯价格下降约60%,成本不断降低,出海持续提速。

  据相关统计,2024年,中国储能电池全球出货量占比超93.5%,全球前八大企业来自中国。尼加拉瓜共和国总统投资、贸易和国际合作顾问劳雷亚诺·奥尔特加·穆里略透露,目前,尼加拉瓜共和国已与华为开展了储能方面的初步合作。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国和出口国,优质的中国储能产品远销美洲、欧洲、中东、大洋洲等各个地区,得到了广大海外用户的认可。”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肖露称。

  宋宏坤指出,“‘十四五’以来,中国新型储能直接带动项目投资超两千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投资超万亿元。”当下,中国正以卓越的装备创新力,为世界各国提供性能优异的产品,更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东方力量。

新型储能应用价值有待深化挖掘

  面对新能源高比例接入所带来的电力电量平衡、系统安全稳定等挑战,多元储能技术作为重要的灵活调节资源,可满足新型电力系统日内、跨日、跨季节、跨区域的电量转移需求。

  2024年来,多个30万千瓦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10万千瓦级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单体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投运,一批构网型储能项目落地实施,重力储能、压缩二氧化碳储能多个创新技术路线加速应用。

  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聚焦大容量电芯、大规模集成等目标不断迭代;液流电池储能装机规模提升至115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约30倍;压缩空气储能在“十四五”期间实现“0”的突破,现有装机规模83万千瓦;固态电池、氢储能等颠覆性前沿技术加速推进,新型储能的多元化格局日益凸显。

  为推动新型储能加快融入市场化交易体系,今年1月,备受瞩目的“136号文”《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印发,让储能的调峰、调频价值有了更清晰的市场化兑现路径。

  截至6月底,国家电网经营区内参与市场交易的新型储能电站总计194个、装机规模2059万千瓦,占新型储能总装机规模的27%,以调峰为主,新型储能电站参与市场的规模、成效均稳步提升。

  不过,就既有实践看,不少与会嘉宾认为,对新型储能应用价值的挖掘依旧不够充分。

  “当前,独立储能只参与日前现货市场,实时现货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范围受限。辅助服务市场品种单一、补偿力度偏低,无法全面反映储能的快速调频、爬坡、容量、惯量、黑启动等多重价值。”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孟庆强表示。

  同时,在政策层面,孟庆强进一步指出,尚未出台针对新型储能的容量补偿机制,储能缺乏长期、稳定的市场化收益;对于将电网替代性储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也暂未出台可操作的政策文件。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绍武同样认为,新型储能的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尚未被充分利用并得到补偿,其调峰、调频、备用等多重调节价值亦未充分体现。“这反映出在本质上,认知深度和技术工具迭代跟不上新型电力系统日益复杂化的演进速度。”

  “下一步,当价格体系能够更好地度量价值,市场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清华大学教授夏清直言。

强化新型储能技术产业合作

  汇聚发展合力,如何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跃升,支撑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加快新型储能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加强能源领域国际合作”成为此次论坛共识。

  刚刚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其中,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统筹考虑新能源消纳、电力保供等需求,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统筹谋划“十五五”规划布局,加快完善新型储能市场机制,持续推动新型储能利用水平提升,大力支持新型储能领域科技创新,深化新型储能领域国际合作。

  “我们将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锂离子电池储能质量性能水平,积极开展各类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储能技术攻关和示范验证。”边广琦指出,与此同时,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间多、双边能源合作机制作用,携手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绍民建议,未来,要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新型储能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其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及跨省交易,拓展共享租赁、容量补偿等多元化商业模式,加强技术协同,共建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平台,打造开放、共赢的全球储能产业生态。

  展望中国新型储能的未来之路,前美国能源部部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规模或达到260吉瓦,继续引领全球产业发展。

  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5》,保守场景下,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236.1吉瓦,2025~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20.2%;理想场景下,累计装机将实现291.2吉瓦,年复合年均增长率提升至24.5%。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创始人兼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表示,经历了“十四五”时期的高速发展,面向“十五五”,中国新型储能的市场参与进程将再度提速,结合其绿色价值,不断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释放全新动能。

  “当前,我国的新型储能商业模式已经发生转变,技术性能优、安全保障高、成本合理的储能产品将更具市场竞争力,也将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不断升级,从‘卷价格’向‘卷价值’深度转型。”俞振华说。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