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近期,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陆续公布2025年上半年储能领域重要数据,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21.9GW/55.2GWh,同比增长69.4%(功率)/76.6%(容量) 其中,华北地区新型储能新增装机3.44GW/9.59GWh,河北省新增装机容量5.1GWh,贡献了华北地区新增容量的一半,在全国排名中从2024年的第六跃居第三。 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新型储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正成为各地能源竞争的焦点。河北省的新型储能曾在技术积累、市场规模等方面与先进地区存在差距,却凭借精准布局与硬核举措,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局部领跑的华丽逆袭。 01 政策破局:解开盈利“死结” 激活市场新型储能在发展初期,普遍面临“建得起却难运营”的困境,盈利模式不清晰是最大堵点。 作为制造业和能源消耗大省,为应对能源转型,2021年-2024年中,河北先后下发了累计规模近90GW左右风光指标,按照当时15%/2h、20%/2h、20%/4h不同的配储要求,仅2022年-2024年间,就将带来约10.84GW/28.77GWh储能需求。 但实际并网量与规划量存在巨大的差距,据统计,2022年,河北省新增并网储能项目规模为171MWh,2023年新增并网储能项目规模为752MWh。 缺乏盈利模式,成为制约河北省新型储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4年以来,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助推河北省通过独立储能建设驶入新型储能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其中,河北省发改委1月出台的《支持独立储能发展先行先试电价政策》堪称“破冰之举”。 该政策针对独立储能电站运营中的关键痛点,如电价依据不明、运营成本高、盈利空间有限等问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政策明确独立储能电站在不同运营时期的电价政策,使得储能电站“建而能用”,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的一大难题;充电电量不承担输配电价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且免收系统运行费用,直接降低了储能运营成本;依托分时电价机制,储能电站在低谷充电、高峰放电,度电盈利空间大幅提升,再加上容量租赁交易、辅助服务市场等收益渠道,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投资储能项目的积极性 。 容量租赁收入是独立储能电站最重要、占比最高的收入,决定了独立储能电站的经济性,河北省在容量租赁时长、市场机制、优惠政策等方面的诸多政策在全国也开创了先例,增加独立储能电站的收益,保障了项目顺利落地。 2024年8月,河北省发布的《关于促进独立储能加快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对于配建储能容量低于100MW/200MWh的新能源项目,不再单独配建储能设施,鼓励通过租赁方式满足储能需求。 在2024年中,河北省共计发布了4个批次278个风光项目开发建设方案,新能源装机规模达26.305GW,共计产生储能需求4.836GW/14.254GWh。 也就是说这14.254GWh的储能建设需求将大部分由储能容量租赁,极大地促进了河北省独立储能电站的落地实施。 2024年12月,河北南网、冀北电网相继在全国率先发布2025年电力中长期交易工作方案,明确独立储能容量租赁上、下限为400、200元/千瓦·年,远高于多数地区100元/kW·年左右的价格水平。 冀北电网还明确容量租赁以装机容量为标准,暂不考虑容量衰减,河北南网则规定,参与容量租赁交易时,鼓励新能源与独立储能签订多年容量租赁合同,并持续满足储能容量配置要求,申请解约前,新能源企业须签订新的容量租赁合同。 这些政策保障了独立储能电站在较长一段时间稳定获得容量租赁方面的收益。 市场机制方面,2024年10月,河北电力现货规则V2.1版明确独立储能等新型经营主体初期采取“报量不报价”的方式参与现货交易,在满足电力市场交易平台电网安全运行和新能源优先消纳的条件下优先出清。 2024年12月,冀北电力交易中心印发《冀北电网独立储能主体注册规范指引(试行)》的通知,明确配储可转为独立储能,新政进一步明确独立储能市场定位,规范独立储能注册管理,将提升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水平。 一些列的政策组合拳实际效果也很明显,2024年,河北省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规模全国第六;2025年1-6月,河北省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5.1GWh,跃居全国第三。 02 技术突围:锚定长时储能,打造差异化优势在储能项目和产业化的技术路线选择上,河北省将目光重点锁定在长时储能黄金赛道,凭借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资源禀赋与技术攻坚实现弯道超车。 在项目建设上,河北省近些年涌现出长时储能领域一些典型项目。 其中,丰宁森吉图全钒液流电池风储示范项目是河北省首座单一钒电池储能电站,凭借“安全无起火风险、电解液可循环利用、连续充放电10小时以上” 的特性,完美适配风电的波动性输出,成为长时储能与新能源协同的典范。 2024年11月,河北最大全钒液流储能项目天启鸿源355MW/920MWh共享储能项目一期首次并网成功,整体项目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为承德围场地区新能源配储要求提供便利。 同在11月,河北省首座钒锂结合储能电站,也是华北地区第一座采用全球领先的AC存储(交直流一体)结构的储能电站正式启用,标志着河北省在新型储能领域的重要突破,更是该省独立储能的标杆。 另外,河北省在其他长时储能技术方面的应用也取得了突破。 比如,张家口国家电投1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采用回热循环技术,系统效率超70%,是全球首个实现商业化运营的百兆瓦级项目;赤城县300MW空气压缩储能项目采用地下盐穴储气技术,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这些项目的落地,使河北在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形成从技术研发到装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2024 年12月,位于石家庄的河北建投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液态空气储能电站成功完成并网发电与试运行任务,这是我国首个并网试运行成功的液态空气储能电站,填补了国内该技术领域的空白。 今年2月,河北省发改委发布《河北省2025年拟安排独立储能项目情况公示》,共公示独立储能项目37个、装机容量6.4GW/20.86GWh,其中21个项目采用4小时系统,占比超56%,主要包括4小时磷酸铁锂储能系统和磷酸铁锂+全钒液流电池混合储能系统。 这意味着,未来河北省在储能项目布局上侧重长时储能。 产业布局上,承德作为国内钒钛磁铁矿主产区,钒资源储量占全国40%以上,为钒电池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依托承德钒资源禀赋,河北省构建了全钒液流电池完整产业链,形成了承德新新钒钛、大河储能、河北超钒、河北建投、新兴铸管等一批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生产能力达到6GW。 作为河北省钒电池产业链代表企业承德新新钒钛,是国内最早研发钒电池企业之一,在电解液、质子膜、双极板、电堆及整装集成方面,一直走在国内前列,其流延法制造质子膜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将成本从1000美元/平方米降至400元人民币。 该公司还通过与清华大学共建研发中心,攻克了高分子材料在钒电池中的应用难题,实现了电堆功率密度超100kW、系统效率超80%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该公司已建成承德、丰宁、邢台、敦煌、包头五大生产基地,规划总产能达10GWh。 2025年4月,河北省发改委发布的《多元技术路线独立储能试点项目申报工作方案》,更将钒液流、氢储能、固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纳入重点支持范围,规划总规模350 万千瓦。 可以预见,未来,河北省多元化长时储能技术将实现快速发展。 03 模式创新:共享储能让“单个效益” 变 “集群价值” 除了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创新商业模式也是河北新型储能逆袭的关键因素。共享储能模式在河北的成功实践,打破了风光与储能的分散格局,让储能资源从“专属品” 变成 “共享品”为新型储能发展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共享储能是一种创新的储能应用模式,其核心在于整合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三方的储能资源,通过集中式储能设施以“一对多” 的方式为多个主体提供储能服务。 “共享性” 与 “独立性” 是共享储能区别于传统专属储能的关键属性,通过共享,实现储能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成本分摊;凭借独立身份,参与市场交易获取多元收益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天启鸿源围场共享储能电站是河北规模最大的共享储能项目,采用“钒液流 + 磷酸铁锂”混合储能技术路线,总容量达1.2GWh,可满足不同场景的调峰需求。 以往,一座清洁能源电站需配建一个储能电站,这种模式不仅建设成本高昂,而且设备利用率较低,而共享储能电站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境,它能为13座清洁能源电站配储,大大减轻了中小型电场的成本负担,提高了电网调度频次和设备利用率。 另外,清洁能源电站由自建储能转为共享储能后,电力输出更加稳定,收入也相应增加。 共享储能电站与风光项目形成“发—储—输”闭环,有效降低新能源弃电率,提升风光发电和储能项目效应,推动围场从“能源输出县” 向“绿色能源枢纽”转型升级,也为河北储能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模式 。 这种“集中建设、分散使用、统一调度” 的模式,已在河北全省推广,依据河北省发改委2022年印发的《全省电源侧共享储能布局指导方案(暂行)》,规划到“十四五”末,在全省23个重点县区,新建共享储能电站27个,建设规模约500万千瓦。 通过共享储能聚合效应,将促使河北省新型储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1+1>2”。 编后语:从政策破冰到技术突围,从模式创新到生态构建,河北新型储能的逆袭之路,既是对能源转型规律的精准把握,也是地方产业突围的生动实践。 未来,随着更多技术突破与市场机制完善,河北新型储能必将在全国能源转型中书写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
下一篇:返回列表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