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论坛活动

构建新型储能底座 钠离子电池储能交流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05-10 20:06:35 来源:中国商报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储能新型储能

  为积极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电力系统绿色转型发展,5月10日,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可持续发展工作委员会主办,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上海青钠新材料有限公司、杭州正孚通钠电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永续电池:构建新型储能底座”钠离子电池储能交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汇聚了众多行业领导、专家、企业代表等,共同探讨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的创新发展与产业应用。

  钠离子电池储能关键性技术取得新突破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也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且全球能源格局正加速向安全、可持续方向转型。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在此背景下,杭州正孚通钠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团队,聚焦新一代钠离子储能系统“永续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致力于破解锂资源依赖难题,推动储能技术的创新发展。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常务理事、可持续发展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史亚政从国家能源安全与科技自强的高度出发,诠释了钠电技术的行业地位与实践价值,他强调,钠离子电池储能等关键性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将进一步推动绿色能源的产业升级迭代、降本提效,更好地应对全球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实现钠离子电池储能等关键性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应用,既需要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努力,也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和企业、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推动。

  美国发明家、青钠电科公司创始人卡尔文·韦德·辛博士(Dr. Calvin Wade Sheen )分享了《通过应用先进材 料解决钠离子电池寿命限制》的主题演讲。从材料科学的专业视角出发,剖析了钠离子电池寿命和安全性能难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解决方案,为市场面临的挑战提供了全新思路,且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随后,加拿大资深电气工程师威廉姆·彼得库齐(William Peter Coetzee)带来了《面向下一代能源存储系统的可扩展电力管理与法规合规解决方案》的精彩分享。他详细介绍了可扩展电力管理与法规合规方案,为钠电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推动钠离子电池在能源存储领域的广泛应用。

  政策协同资本驱动产研联动推动市场新发展

  研讨会现场,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赵东元院士、晁栋梁教授团队副研究员,杭州正孚通钠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周万海发布了团队在功能介孔材料与电池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详细介绍了团队在钠电核心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展示了我国在钠电技术国产化方面的光明前景。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钠电核心材料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国产化进程按下了“加速键”。

  使用介孔材料作为关键结构对电池性能有何优势?这些制造工艺和材料技术能否与我国现有的电池供应链实现有效对接?周万海表示,“对比其他材料来看,介孔材料有明显的优势,比如,比表面积大,介孔可以进行容纳,包括孔可以进行离子的筛分。基于这样的特点,不管是在钠电,还是在锂电硅碳,都有非常好的效果。基于钠离子电池长寿命、宽温区、高倍率特性,可以提高电量使用率的同时能够降低充放电损耗率,应用领域可以在储能,在两轮电动车、低速车,甚至在电网级的规模、互储规模等。”

  “整个团队在介孔领域已经深耕了30年。目前已形成了很好的吨级制备能力,面向化妆品、新能源、半导体行业也得到了全面应用,从整个生产链来看,可以说形成了一个纯国产实现替代。”周万海说。

  与会人士共同见证了钠电技术的创新突破,也凝聚了多方协作的共识。钠离子电池作为储能领域“新晋选手”崭露头角,凭借其不可燃的本征安全性、超长使用寿命以及针对工业与电网场景优化的成本结构,正成为具有重要作用的能源创新方案。有关各方接下来将在推动行业统一市场共识、完善产品标准、推动国产储能解决方案加速落地等方面积极作为。

  “科促会可持续发展工作委员会将以此研讨会为契机,与政府的有关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通力协作,深化国际间交流合作,推动钠离子电子储能关键技术的完善,推动产业化,并加速形成生态圈,共同促进市场可持续发展。”史亚政说。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的发展搭建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与会人士深入了解了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同时,研讨会提出的政策协同、资本驱动与产研联动的多方合作路线图,将为推动国产储能解决方案的规模化推广和落地提供有力支持。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