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市场财经

多家企业相继宣布储能类项目终止或延期 储能行业洗牌态势渐显

2025-08-15 16:33:35 来源:中国能源报 杨梓

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今年以来,万润新能、海四达、长盈精密等多家企业相继宣布储能类项目终止、延期,涉及的技术及产品类型包括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储能逆变器、系统集成等。

  业内人士指出,储能项目延期终止潮涌,表明行业面临调整与重塑。未来,储能行业的竞争将更聚焦于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创新,企业需在巩固现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前沿领域的研发,避免盲目跟风。同时,应结合储能与新能源发电的协同模式,探索更灵活的市场应用场景。

  多个项目终止或暂缓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十余个储能产能类、电站类项目相继延期、终止。

  7月15日,万润新能发布关于签订投资意向书的进展公告,称拟在武汉青山建设的“武汉研发技术中心及产业化基地项目”,至今尚未开展,后续暂无进一步的开展计划,经双方沟通确认,该项目到期后自动终止,不再另行续展。公告显示,该项目曾计划投资50亿元,专注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及氢储能等关键材料的研发及量产。终止项目是公司根据目前的市场环境、发展战略以及实际情况,为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公司运营效率等所作出的决定。

  6月4日,长盈精密公告称,将“常州长盈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零组件项目”及“智能可穿戴设备AR/VR零组件项目”的建设期延长两年,分别调整至2027年6月30日和2027年12月31日。长盈精密称,此次调整是基于当前募投项目的实施进度、市场环境变化及客户需求进度的影响。

  4月30日,禾迈股份公告称,鉴于全球贸易环境的复杂多变及现有产能对市场需求的充分满足,公司经过审慎评估后,决定终止投资8877万元的“储能逆变器产业化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与上述企业相比,储能头部企业依旧表现不俗,上半年频频签下海外储能大单。6月,海博思创与欧洲大型储能项目开发商Repono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2027年前,共同推进总规模达1.4GWh的电网级储能项目在欧洲落地;5月,比亚迪宣布,比亚迪储能已与可再生能源公司Grenergy签署储能订单协议,为Grenergy位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绿洲项目第六期供应3.5GWh储能系统。

  在业内人士看来,储能行业的分化趋势表示行业已进入洗牌阶段,缺乏技术优势、规模效应和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而头部企业凭借综合实力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多重因素驱动调整

  企业对储能项目的调整,与市场及行业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一方面,储能市场的快速扩张与竞争加剧构成重要背景。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近年来,储能市场规模保持高增速,吸引诸多企业涌入。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储能再次实现创纪录增长,新增装机69GW/169GWh,总装机量达到159GW/358GWh。然而,近两年碳酸锂价格大幅下滑导致储能电芯利润空间急剧压缩,储能电芯平均价格从2023年初的0.9—1.0元/Wh降至今年年中的0.3—0.4元/Wh,仅为原来的1/3。

  “随着市场玩家日趋饱和,一些跨界进入储能领域的企业,在面对激烈竞争时,由于缺乏技术沉淀和成本优势,难以在市场中立足,不得不放弃原有的储能项目计划。”某储能企业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136号文”),明确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全力推动储能建设市场化,这一政策调整也对企业的项目规划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技术迭代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项目风险。储能技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并存,更新换代速度快。企业投资储能项目需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若在项目建设中出现技术路线选择失误或未能跟上迭代步伐,项目建成后可能面临产品竞争力不足的风险。

  以科信技术为例,该公司4月披露,其原计划募资3.6亿元的“储能锂电池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已暂缓推进,截至2024年底尚未投入资金。该公司称,此举旨在应对国内储能电芯及材料价格波动、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迭代及客户个性化需求提升等挑战,以确保投资效益并兼顾投资者利益。

  在技术迭代中构筑核心壁垒

  尽管当前储能市场面临挑战,但从长远来看,技术创新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储能产品性能,如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延长循环寿命、增强安全性等。

  市场研究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指出,对于企业而言,需在技术迭代中构筑核心壁垒,通过提升产品安全性、优化储能系统集成效率等方式抢占市场份额,在全球需求扩张与区域竞争加剧的格局中,企业需做好成本控制与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实现突围。

  Infolink Consulting同时提到,随着各省136号文承接方案逐步落地,储能行业盈利模式将逐步明晰并优化,盈利预期改善有望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国内储能市场在中长期的需求增长潜力均值得期待。

  中信证券分析认为,随着电力市场改革持续推进,储能容量电价机制逐步确立,国内储能项目投资确定性将显著增强,装机规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在容量电价考核机制设计下,储能项目运行稳定性的重要程度进一步提升,有助于提升业主对储能电芯、系统质量的要求,促进行业竞争格局优化。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