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推荐 > 会展报道

第八届虹桥论坛新型储能分论坛在沪举办

2025-11-06 18:34:11 来源:新华网

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11月5日下午,由国家能源局、商务部主办、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澎湃新闻、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共同承办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

  作为第八届进博会重要配套活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旨在研讨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本次设立新型储能主题分论坛,体现了世界各国对能源转型和发展的普遍关注。

  论坛现场高朋满座,国内外嘉宾共襄盛举。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宏坤,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肖露,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德雁,新疆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旸,国家电网公司总工程师孟庆强,南方电网公司副总经理王绍武,国家电投副总经理王绍民,清华大学夏清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亿纬锂能高级副总裁、亿纬储能陈翔等国内主管部门、科研院校的领导专家,与尼加拉瓜共和国总统投资、贸易和国际合作顾问劳雷亚诺・奥尔特加・穆里略,波兰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亚当 布拉尔赤克等国际嘉宾共同出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前部长朱棣文通过视频参会。

  同时,论坛吸引了储能领域的广泛参与,充分体现了行业对高质量发展与开放合作的高度共识。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部委,以及辽宁省发展改革委,河北、江西、广东、四川、云南、内蒙古、湖南、广西、甘肃等省(区)能源主管部门的有关领导;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家电投、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广核、内蒙古能源集团、内蒙古电力集团、广西能源集团等重要能源央国企的负责人;以及来自储能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国内单位的代表;还有来自法兰西共和国驻华大使馆、芬兰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以及德国海外商会联盟-大中华区的国际代表们参与,充分展现了推动能源转型的全球共识与强大合力。

  论坛由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刘德顺主持。

  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宏坤致辞中表示,在《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的关键节点,国家能源局坚决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新型储能在中国快速发展,截至2025年9月底,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成为促进新能源消纳、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重要力量。“十四五”以来,中国新型储能直接带动项目投资超两千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投资超万亿元,向全球提供了性能优异的产品,为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力量。面向“十五五”,国家能源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支持新型储能领域科技创新,持续完善新型储能市场机制,广泛凝聚发展合力,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全面支撑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尼加拉瓜共和国总统投资、贸易和国际合作顾问劳雷亚诺·奥尔特加·穆里略在致辞中指出:尼加拉瓜正致力于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转型,大力发展工业。为满足工业化对能源的迫切需求,尼加拉瓜希望在现有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能源供给能力。尼加拉瓜拥有发展光伏、风能和地热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并已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电建和华为等企业在太阳能、水电及储能领域展开合作。面向未来,尼加拉瓜希望深化与中国的伙伴关系,欢迎更多中国企业投资其发电和储能行业,共同开发能源项目,为全球能源转型做出贡献。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肖露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中国储能企业抢抓市场机遇,依托先进技术和供应链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一是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二是全球储能产业供应链枢纽地位日益凸显;三是对外投资稳步提升。未来,中国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支持高质量“引进来”,鼓励外企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共享发展机遇;同时支持高水平“走出去”,引导本国企业与东道国共生共赢。此外,中国还将深入推进新型储能的国际标准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外标准协调对接,在国际产业生态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在《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坚强支撑》主旨报告中指出,国家能源局始终坚持创新引领、综合施策,持续为新型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加,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不断取得突破,商业模式逐步完善。同时,新型储能的应用效果日益凸显,技术创新实践迈出了坚实步伐。展望“十五五”,国家能源局将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前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通过视频报告指出:全球正面临严峻的温室气体减排挑战。他认为,虽然可再生能源成本已下降,但要实现深度脱碳,必须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朱棣文高度评价了中国在大型风力涡轮机、电池储能和核反应堆建设成本控制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他强调,为应对电网波动性、数据中心等新增用电需求,并解决钢铁、化工等行业的排放问题,高效经济的储能、更安全的下一代核能以及碳捕集与封存(CCUS)技术将是必不可少的解决方案。他相信,通过智慧的政策与科技创新,人类终将实现气候目标。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孟庆强在《多措并举,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及应用》的特邀报告中指出:我国新型储能已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新阶段,在提升系统调节能力、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报告分析了当前面临的规划与需求不匹配、应用价值未充分挖掘、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等核心挑战。为此建议,未来应加强统筹规划,建立疏导成本的多元市场机制,健全安全管理,并加快关键技术攻关,以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绍武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电网实践》特邀报告中强调:新型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必需的战略性技术,面临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投资回报、供需协同、关键技术及质量可靠性等多重挑战。为此,南方电网公司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求,锚定价值创造和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高端化,充分发挥大电网作用,通过工程拉动、需求引领、平台支撑、市场驱动着力强化内在动力,全力推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绍民在《锚定市场化转型,深耕全场景创新—共同谱写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特邀报告中指出::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已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突破1亿千瓦,产业正从政策驱动走向市场驱动,形成了多元化收益机制。作为大型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国家电投勇担能源央企职责,已建成新型储能279座,总装机规模达874万千瓦,2094万千瓦时。装机容量居行业首位。公司通过在独立储能、光储一体化、虚拟电厂等多元场景的示范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建成了沙特红海储能等标志性项目。未来,国家电投将继续深化合作,推动技术与产业链协同创新,为构建清洁、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山东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德雁分享了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山东实践”。山东将新型储能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截至今年10月底,在运规模达974万千瓦,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并投运了全国最大电化学独立储能等多个标杆项目。面向未来,山东明确以市场化为主线,着力在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区域协同、丰富应用场景、集聚资源要素四方面实现突破,并积极构建充分反映储能贡献价值,“可预期、可持续、可扩展”的市场机制,保障项目合理收益,疏导储能投资建设成本。

  清华大学教授夏清在《中国激励新型储能发展机制设计的基本逻辑与成效》特邀报告中深入分析:中国通过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机制,成功推动了新型储能产业的高速发展。报告阐述了中国储能政策从早期的“新能源配储”向容量补偿、现货交易等市场化激励的演进,为储能确立了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并拓宽其价值实现渠道。在清晰的机制引导下,市场侧响应积极,实现了装机规模的跨越式增长和系统成本的大幅降低(2022年以来下降超50%)。展望未来,新能源与新型储能的协同发展将加速能源结构转型,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铺就了清晰的道路。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在《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回顾与展望》特邀报告中指出:在“科技2050”路线图的前瞻指引下,我国能源体系建设成果显著。报告回顾了在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下,我国风光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已居全球主导地位,氢能与核聚变等未来能源技术也取得重大进展。展望“十五五”,核心任务是加快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的新型能源体系,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统筹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创始人兼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在《中国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特邀报告中指出:我国新型储能正经历高速发展,市场格局已由抽水蓄能主导转变为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跨越式增长。技术上呈现出多元化、大容量化趋势,液流、钠离子等多种路线并进,且行业对安全性的关注日益提升。报告强调,产业正从政策驱动、低价竞争的初级阶段,向市场驱动、重视度电成本和综合价值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未来将聚焦材料、结构与智能化协同创新,提升调度运用效益,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

  亿纬锂能高级副总裁、亿纬储能陈翔在《共筑能源基石:锂电技术与全球碳中和的协同之路》特邀报告中指出:全球储能市场正呈现超预期增长,然而各区域市场在发展阶段与需求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企业出海需深度融入当地生态,推动技术、产品与商业模式的系统适配。为应对多样化场景与长时储能需求,行业持续加快技术迭代与系统创新,包括推动大容量电芯、构网型储能等先进产品的规模化应用,并积极布局固态、钠离子等多元技术路线,以高质量解决方案助力构建清洁、安全、韧性的全球能源体系。

  本次新型储能分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全球储能领域的智慧碰撞与深度协作提供了宝贵平台。与会嘉宾通过思想的激荡,就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国际合作等核心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为新型储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作为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次会议必将为推动全球能源结构优化、助力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注入强劲动能。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

Baidu
map